六種常用藥,10年內最高漲了72倍,原因何在?
2018-11-06 09:11:15
對六種臨床常用的藥物:解磷定、布比卡因、西地蘭、間羥胺、縮宮素、去甲腎上腺素、氨基乙酸 ,進行了10年內(2008年--2018年)價格數據分析發現,漲價呈現驚人趨勢。
六種常用藥,10年內最高漲了72倍
10月31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發布《關于硝酸甘油注射劑等臨床緊缺藥品掛網采購的通知》,有24個藥品臨床緊缺,將進行掛網采購。
10月25日,黑龍江衛計委發布黑龍江省關于啟動2018年第三批短缺及其他藥品網上交易的公告,共計有200個藥品告急。
據丁香園根據旗下Insight數據庫,對六種臨床常用的藥物:解磷定、布比卡因、西地蘭、間羥胺、縮宮素、去甲腎上腺素、氨基乙酸 ,進行了10年內(2008年--2018年)價格數據分析發現,漲價呈現驚人趨勢。
解磷定:較最低價格上漲 70.3 倍;西地蘭:較最低價格上漲 28.5 倍;間羥胺:較最低價格上漲 30.9 倍;縮宮素:較最低價格上漲 13.94 倍;去甲腎上腺素:較最低價格上漲 14.22 倍;氨基乙酸:較最低價格上漲 72.3 倍。
漲價元兇,除了原料藥壟斷,還有更直接的
盡管從數據看,有些藥品的價格暴漲的厲害,但是也有業界人士表示,這屬于合理性漲價“這才是藥品正常價格吧,畢竟目前的物價水平幾毛錢一支藥除了醫院藥房不掙錢別的環節都需要利潤支撐,之前是畸形的低。”
也有從保障藥企利潤的角度分析“不漲價,這些搶救藥就會沒有藥廠生產。像魚精蛋白的脫產,最后漲價,才留住了這個藥,聽說只有一家藥廠生產。”
以國內眼科界青光眼手術的標配用藥:注射用絲裂霉素為例,一年的需求量只有3萬瓶,如果還保持原來幾塊錢的價格,這個藥基本上就消失了——沒有企業愿意生產。
但是,導致藥品短缺、漲價的元兇,更多的還是原料藥的壟斷,以及企業之間的故意操控。原料藥壟斷人所共知,還有一種常見的手段,哄抬了藥品價格。
藥商透露:倆廠家聯手,藥價漲了
日前,一位商業公司的采購向筆者透露,某藥企在搞“饑餓營銷”,目的是漲價——產品從8元提到35元。
原來這個地區的一款婦科藥,A廠家35元/盒的賣的最好,但是去年B廠家招標掛網,價格出來只有8元/盒。結果就是原來價格高的賣不動了,8元的迅速蠶食市場。
這位商業公司的采購說,前幾天,突然接到B廠家的產品召回通知,理由是說可能發生種種不良反應,但是又不提產品質量有問題,要求召回所有批號。
“這很奇怪”他說,“廠家沒有明說是要漲價,也沒有透露說后面新貨的價格,但是我們分析,他的目的就是要漲價。一方面自己想賺錢,另一方面原控商或者A廠家找了他們,也許也給了他們一定壓力。”
“漲價是肯定的,估計要和高位價格拉平”他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