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醫藥行業或將大規模裁員
2016-11-28 03:11:46
原因一方是國家一系列成本控制的政策使得藥品利潤進一步壓縮,企業可能需要通過減少銷售人員數量的方式,進一步控制自身的銷售成本。
身處醫藥行業,每個人都知道政策驅動下,整個醫藥行業正在大洗牌。產業鏈橫向縱向各個層面的政策,聚合在一起,引發的產業聚變將會沿著什么方向演進?未來的市場格局會怎樣?企業怎么應對?作為醫藥產業內的每個個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是產業內上至公司當家人,下至每一位產業人士都需要關注的話題。11月23日,波士頓咨詢(BCG)發布《在不斷變化的中國市場,制藥企業如何持續制勝?》,其中一些觀點或許可以解惑一二。
從2009年國家開展新醫改至今,7年時間,其工作目標的重心正在逐步演變:
第一階段醫改的主旋律是可及性,關注醫保覆蓋和平等就醫機會,這之中,投資8500億元增加醫保覆蓋面,促進三保合一,建立基礎醫療體系和全科醫生制度,推動基藥目錄的全面使用等,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根據最新醫改監測報告,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基本醫保參保(合)率為98.6%。
現在,醫改的主旋律是通過成本控制達到可支付性,招標、定價、兩票制、提升藥品質量標準等,都是希望通過控制醫療服務的成本和賠給,達到可支付性的目的。
那么下一步,在可及性和可支付性的基礎上,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將成為醫改的重心所在。正在試點的公立醫院改革、商業醫療保險的鼓勵政策等等,都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實踐。
成本控制是目前醫改的關鍵詞,為了實現此目標,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采用一系列政策來控制醫療服務和藥品的成本;降低醫院對藥品銷售的依賴;對整個醫藥行業推行更嚴格的合規要求等等。
波士頓咨詢認為,在這一系列的政策組合下,藥品銷售在各個渠道的占比將發生重大調整,也會導致在各個渠道內的藥品采購模式發生重大變化。
藥店銷售上升至35%
目前藥品的市場渠道主要是三個:醫院、基礎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
現在,醫院仍然是藥品銷售的主要戰場,預計80%藥品的銷售發生在醫院。不過隨著政府對藥品銷售事實“零加成”和更為嚴格的藥占比,醫院在藥品銷售中的份額肯定會下降,但幅度是多少?
波士頓咨詢預計,未來10年,藥品銷售渠道將可能會呈現出兩種狀態:
一個仍然是以醫院為主的結構,在這種結構中,醫院在藥品銷售中比例將下降到60%以下。
另外一個是多元化的結構,醫院所占比例降至50%左右,而基層醫療機構和藥店終端在政策利好的促進下,占到剩下的50%。這之中,零售藥店所占比例提升幅度最大,能夠達到35%。
轉向市場準入驅動演進
這種模式主要是針對于市場上的原研藥和其仿制藥等成熟產品而言。隨著醫聯體在招標中的作用日愈加強,各地GPO模式的探索,量價掛鉤和醫保支付標準等方式在日后的應用,再加上醫??刭M等,使得醫療機構對其醫療行為的控制開始理性和客觀。
所以隨著這些政策實施的逐漸深入,之前靠著銷售代表對單個醫生開展學術推廣而帶動銷量的方式,將更多開始轉向通過整個進藥流程的把控而帶動銷量。
原因一方是國家一系列成本控制的政策使得藥品利潤進一步壓縮,企業可能需要通過減少銷售人員數量的方式,進一步控制自身的銷售成本。
另外一方面是,隨著醫改將重心轉向醫療質量和效率,對于成熟產品而言,對單個醫生開展“學術推廣”的必要性已經大打折扣。
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在產品線中有“重磅炸彈”原研藥的在華跨國藥企,若是一致性評價工作能夠按照預期完成,那么這些產品將經受激烈的市場競爭。其利潤是否還能夠養活眾多的銷售代表?波士頓咨詢認為,不排除未來可能有大幅度裁員的情況發生。
核心是地方市場
由于城市與醫院的二次議價行為,市場準入格局將越來越地方化和復雜化。現在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的政府機構,更多開始扮演制定規則的角色,而真正的實施者開始由市級層面的政府機構和醫院扮演。最近被業界廣泛關注的廣西醫科大學議價醫聯體事件,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