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O2O發展方向如何走?
2016-09-11 12:09:03
雖然定增方案對“28分鐘快速送藥”業務只有只言片語的提及,但仁和集團從今年2月便已開始嘗試,手機APP上線至今已有200萬次下載量,日客單數約為2萬次,平均每單銷售額在50元左右。
仁和藥業近日發布公告,決定終止2015年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并向中國證監會申請撤回相關申報材料。
這本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商業變革。
2015年9月11日晚,仁和藥業推出定增方案,宣告進軍互聯網醫藥領域。公司擬以12.52元/股,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3.12億股,募集39億元。這筆錢外加自有資金7.5億元共計46.5億元,將用來干六件大事:2.2億元收購通化中盛51%股權,7212萬元收購叮當醫藥60%股權,6億元收購京衛元華重組整合叮當連鎖后60%股權,18億元推廣叮當連鎖“B2C”項目,5億元推廣叮當醫藥“B2B”項目,14.6億元用于公立醫院藥房托管項目。
一攬子收購計劃看起來有些復雜,但仁和集團董事長楊文龍說自己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仁和藥業有藥廠,假設中游再有個“九州通”,下游有家“老百姓大藥房”,一條產業鏈就齊活了。與同行最大的不同是,在這條產業鏈的末端,藥店將直接開到用戶家中,也就是開展送藥上門的O2O業務。正因為如此,46.5億元中將有29.72億元將砸向和醫藥電商直接或間接相關領域。
醫藥零售O2O的大潮看漲,線上與線下融合看似將成為藥店“觸網”的新風口。今年以來,無論藥廠還是流通企業都想插一腳,不管前路如何,姿態總得擺出來。不過,多數公司在這一領域的嘗試只能說是零敲碎打,有的火速搭建藥品銷售網站后卻賣起土特產。仁和藥業如此大規模的真金白銀投資,還是頭一回。
仁和藥業的做法,是直接串起藥品產業鏈的兩端——藥廠和銷售終端。
仁和集團顧問史萬奎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后盟友們可畢其功于一役生產藥品,將銷售之事交予仁和藥業處理。為此,在中游環節,公司將在50座城市布點設立50家藥品配送公司(B2B);在下游環節,3000藥店(B2C)散落于街頭巷尾,作為零售終端。
如此計劃,收購京衛元華就顯得尤為必要。京衛元華具有從藥品批發到零售的全部法定GSP資格,擁有國家藥監部門頒發的第一張B2C互聯網藥品經營資格證書,還擁有藥品第三方物流經營資格及快遞業務資格。這些證書將使仁和藥業快速獲得經營藥品B2B、B2C、O2O業務的合法資格。
京衛元華對仁和藥業的吸引力還不僅于此,該公司的連鎖藥店散布于北上廣深,其還準備整合北京頤壽百姓大藥房及下轄30家零售藥店。這樣一來,仁和藥業3000家藥店零售終端的布局便可借得巧力。
這些藥店的地理位置布局,將摒棄看地段、看客流量的傳統方法,改由“電子圍欄”技術圈地,確保每家藥店覆蓋2.5公里半徑內任何角落。這樣一來,下游產業鏈便可貫通,“28分鐘快速送藥”業務也就水到渠成。這也是仁和藥業將花費18億元攻堅的非處方藥零售陣地。
雖然定增方案對“28分鐘快速送藥”業務只有只言片語的提及,但仁和集團從今年2月便已開始嘗試,手機APP上線至今已有200萬次下載量,日客單數約為2萬次,平均每單銷售額在50元左右。
根據我國藥品法的相關規定,藥品不允許郵購。因為第三方送貨無法避免藥品在配送途中被污染、破損、調換等問題。正因為如此,經營網上藥店獲批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得有連鎖經營的實體門店。“網上下單,門店送貨”,才是網上藥店唯一合法的經營模式。
“我們用50家藥店覆蓋北京城,未來3000家藥店就可以覆蓋國內重點城市。現在全國有43萬家藥店,你說我做起來之后,是不是又一大批藥店得死掉?”楊文龍反問中國證券報記者。
不過,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數位國內醫藥商業公司老總卻不看好這一商業模式。如果稍微細心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送藥O2O存在低頻次、廣覆蓋、痛點低特點,這樣的生意更適合京東這種已有配送網絡的企業。因為京東自己已有完善的配送網絡,加入送藥不僅成本沒有增加,反而會因為服務密度增加而進一步降低成本。但如果自建物流團隊,將是能耗非常大的一門生意。
此外,考慮到藥店已有極強便利性及OTC(非處方藥)常備藥情況,送藥O2O的核心只能是購藥的一個可選服務,而非主打服務。消費者在明確自己需要用藥、又剛好懶得出門、又剛好不是特別著急時,可以選擇送藥上門。但送藥上門本身并非必須,未來也不會變成高頻剛需,完全自建配送網絡的運營模式,在整體運營成本上就會受制于競爭對手,前景并不樂觀。
這不只是仁和藥業一家的困擾。作為醫藥銷售的補充,單獨成立的醫藥O2O,直到現在仍沒有找到清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