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藥購買難或可用互聯網思維解決
2015-09-24 09:09:11
近年來,這種藥物在全國各地都處于“買不到”的狀態,在黑市上已經飆升到3800元一盒的天價。但廠家目前庫存超過5萬支,完全不能說是緊缺。究竟是哪個環節堵住了,使得完全富余的庫存藥品無法正常抵達患者的手中?
近日,網友“@胖迪胖迪我是胖小黃”在微博上求助,想買注射用促皮質素(ACTH)藥物。據了解,這種藥對幼兒痙攣癥的治療效果很好。今年6月1日國家藥價放開以前,對這種藥物的價格控制在7.9元一支,是典型的廉價藥。近年來,這種藥物在全國各地都處于“買不到”的狀態,在黑市上已經飆升到3800元一盒的天價。但廠家目前庫存超過5萬支,完全不能說是緊缺。究竟是哪個環節堵住了,使得完全富余的庫存藥品無法正常抵達患者的手中?
生產廠家積壓大量庫存藥品,醫院和經銷商處卻沒多少貨,甚至好幾年都沒有供應,導致幼兒痙攣癥患者無藥可治,家長只得四處尋藥。而每盒76元的藥物,在網上黑市卻被炒到3800元一盒,救命廉價藥變成了“天價藥”,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可見該藥物的銷售渠道,出現了嚴重的梗塞障礙,需要想辦法將其打通,讓廉價藥順利到達醫院和患者手里,使其發揮出治病救人的效力。
從報道可知,廠家每年是根據各地經銷商提供的需求量來制訂計劃的,但是因為需求在上升,所以這兩年都是在超額生產的,導致庫存5萬支藥品,而且,由于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上漲,該產品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而另一方面,經銷商則表示因為供應不多,每月只能拿到100多支,醫院又因為需求量少而進貨少,致使患者面臨無藥救治的困境。
顯然,藥物從生產廠家到經銷商、醫院、患者需經過多個流通環節,其中存在相關信息溝通的延誤與不足。廠家對實際需求無法把握,造成產品積壓;而醫院需求量少且分散,不能進貨太多,又進而影響到經銷商渠道;因價格低廉,利潤太少,沒有進貨動力,出現供需失衡狀況。可見,該廉價藥供應渠道不暢,并非價格造成的,而是信息不透明所致,加上廠家與患者之間環節太多,患者無法直接從廠家購買藥物,才墮入如此結局。
因此,有必要壓縮藥物流通渠道環節,將廠家與醫院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對接,對于需求量較少的藥物,醫院可以直接從廠家申請購買,實現小批量銷售周轉,減少在中間環節的積壓周期。同時,還要加快放開網售處方藥改革步伐,規范醫藥電商銷售處方藥標準化,鼓勵廠家、醫院與醫藥電商共享信息資源,讓患者憑借正規處方,在網上自主購買相關藥品,從而解決廉價藥的流通困境。
其實,不僅注射用促皮質素“一藥難求”,還有很多救命廉價藥,陷入類似困境,都是生產廠家數量有限,藥物價格低廉,流通渠道環節太多,銷售信息不暢,反而被黃牛借機爆炒成為“天價藥”。因此,需要加快“互聯網+”在醫藥流通領域的應用,打通信息阻礙,將廠家與醫院、患者聯接在一起,從而掌握實際需求,實現生產銷售扁平化,將流通費用降低到最少,如此既能保證廠家利潤,又可以通過市場自主調節廉價藥的生產,達到供需平衡,從而解決“一藥難求”的問題。